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山海经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最大的意义在哪里((5)

来源:陶瓷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02-01-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实,关于积极意义之无,孔子就已看到并明确指出过:“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

其实,关于积极意义之无,孔子就已看到并明确指出过:“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子孙。”(15)孔子这里对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这“三无”的阐述,充分证明在儒家创始人那里,无比有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道家另一个与无有关的概念也被理学家继承,这就是太虚的概念。庄子用“太虚”概念来形容作为无限可能性、无法确切定义的道。(16)《黄帝内经》更是赋予太虚造化本源的含义:“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17)理学家虽然用气来释太虚,但同样强调太虚的无形无穷无定和源始造化之功的特征:“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18)“气之未聚于太虚,希微而不可见,故清;清则有形有象者皆可入于中,而抑可入于形象之中,不行而至神也。”(19)这充分证明,儒家哲学家同样对无的积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同样不承认有纯然绝对的无。

由于关注点不同,古典艺术思想一般并不直接讨论或论述无以及与无有关的概念;但由于古人并没有现代人这样明确的分科意识,而坚持认为“道通为一”,所以他们往往是着眼于道来谈艺,甚至谈艺论道。此外,对于古人来说,艺不离道,艺是求道、明道的特殊途径,艺以道为其旨归。这样,有关道、有关无的种种思想和概念,就必然成为古典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的主导原则。

从历史上看,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20)因此,艺术在古代并未被专门化,“艺”的范围既包括现代艺术的一些内容,如诗、书、乐,也包括许多现代人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如礼、射、数等。但不管怎样,古人都把艺术理解为在人生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事,是明道体道的重要途径,具有某种形上意义。唐张彦远的《画论》,开宗明义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21)由此即可看出,古人并不认为艺术是小道小技,而是“与六籍同功”的大道。它的功能和目的是哲学性的:“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成教化,助人伦”是儒家哲学的目标;而“穷神变、测幽微”则是儒道两家哲学共同的追求。古代艺术思想,从未将艺术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领域,而各种艺术(诗、书、乐、画等等)都被视为求道显道的不同途径,目标与六经并无不同。因此,古代艺术思想往往是形上形下贯通的,由道而艺,又由艺而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22)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思想认为,万物均出于天道及其造化之功,艺术自然也是如此。画是“发于天人,非由述作。”乐亦如此:“乐者,天地之和也。”(23)“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24)“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25)文学就更不用说,《文心雕龙》起首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26)“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27)文学的根源不在人而在天地造化,在道。文学的目的与张彦远说的画的目的一样,是“达幽显之情,易天人之际”。(28)

然而,“太一”也好,“天地”也好,“阴阳刚柔”也好,都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是指事物的存在论本源和宇宙论意义上的创生功能,这与柏拉图的“理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本质”,以及教的“上帝”都有所不同。就它们不是形而上的超越者,而是始终在宇宙间起作用的创生功能而言,它们“生而不有”(29),它们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实体性东西。如果“有”指实体性存在者的话,那么它们可以说是“无”。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它们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但这个作为存在本身的无,却是似无若有的无,而不是绝对的无,这个无是完全正面的、积极的,是肯定而不是绝对的否定,王弼对这种无有极好的论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30)“万物之所资”,万物之根本依靠也。“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31)这种无既是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又无形无相,神妙莫测。圣人体无,艺术既然以穷神知化为根本目的,自然必须以把握和体现“无”为根本追求。

文章来源:《陶瓷学报》 网址: http://www.taocizz.cn/zonghexinwen/2002/0108/358.html



上一篇:陶瓷学报期刊分类(陶瓷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没有了

陶瓷学报投稿 | 陶瓷学报编辑部| 陶瓷学报版面费 | 陶瓷学报论文发表 | 陶瓷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陶瓷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