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山海经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最大的意义在哪里((21)

来源:陶瓷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02-01-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自我、自我立法不同,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必须超越自我,神游天外。这才能“胸罗万象,浑涵天地造化之机,故或简或繁,或浓或淡

与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自我、自我立法不同,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必须超越自我,神游天外。这才能“胸罗万象,浑涵天地造化之机,故或简或繁,或浓或淡,得心应手,随法生机。”(101)若闭门造车,逞其私智,终不免得形失神,囿于外在机巧而缺乏自然生动。而一旦自然生动,艺术品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内涵。符载说张躁的画“非画也,真道也”,就是因为他“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102)“意冥玄化”是主客融为一体的境地,“得心应手”,则是身心合一,无分轩轾,这就是自我的超越。

超越自我的前提是致虚静,虚静才能包罗万象,涵摄造化。“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103),东坡这两句诗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致虚静的另一层意思则是去除俗虑俗务,完全投身于艺术创造之中,物我为一,庄子笔下的梓庆便是如此。(104)致虚静为的是达到无的境界。

超越自我就是无我,但无我不是要将我彻底取消,而是要让我突破种种局限和桎梏,与天地参。因此,古代艺术家一方面追求与天地参的境界,另一方面同样也不乏自我意识,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意识。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石涛,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公然声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105)这就是说,艺术创作一定要有个性,要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认识。这种思想其实为古典艺术家所共有,石涛只是表达得比较激烈而已。早在晋朝,王廙就已说:“画乃我自画,书乃吾自书。”(106)而明人宋濂亦说:“诗乃吟咏性情之具,而所谓风、雅、颂者,皆出于吾之一心。”(107)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古人认为艺术是出于人内心深处的需要,那么真诚、真实地表达自己就成了基本的美学要求。

古典艺术思想从未否定过人的主观性,中得心源与外师造化一起构成了对艺术家的基本要求。艺术家自身创造性之重要从未被低估过:“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108)古典美学一贯主张:“文章新奇,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传,此真新奇也。”(109)新奇独创意味着艺术家的主观能力和艺术个性发挥到极致。那些在艺术史上得到最高评价的艺术家,共同的特点都是艺术创造极具个性,作品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他们都是任何人不可模仿替代的。

然而,这与西方近代美学思想中突出艺术家的主体作用有根本的不同。Aesthetics这个词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感性”。当鲍姆加登在18世纪时将它作为一部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的书名时,这个词在他那里的意思还是“感性认识”。他开启的西方近代美学基本上是以主体(审美主体和创造主体)为核心展开的,因为不管怎么说,作为艺术和美学出发点的审美经验,总是纯粹主观的,因此,主体或艺术家的自我就是艺术的上帝。

古典美学却不是这样。首先,“美学”是一个从西方挪用过来的术语,传统思想文化中并没有“美学”这样专门研究美和艺术领域。传统思想文化没有来自近代西方的那种学科划分,所有的研究都是对天理和天道的体悟和把握。所以在现代学者眼里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与哲学著作《淮南子》一样,在古人那里都是以“原道”为其开端。无论是释经、治史还是从事诗词歌赋、各种艺术创作,都是在参与阴阳造化,它们只是求道、体道、悟道的不同途径。在此过程中,个人必须扬弃他的自我或超越他的自我,与天地造化合其流,同其道。即便是被许多现代学者理解为是的主体性哲学的阳明心学,也恰是要扬弃一己之心,超越一己之心,以天来解心。西方的主体哲学以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基础,而阳明恰恰要最大程度将意识虚化和物化(此物化概念非指将意识本身变为外物,而指意识融入万有):“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110)

之所以要将自我(意识)虚化,是因为阴阳造化、天地之道是无限,而一己之我是有限,有限之我欲融入天地之道,体悟无限之道,只有采取“无我”一途,在艺术创造中尤其如此。从根本上说,艺术不是要表现任何特殊事物,而是要表现特殊事物所蕴涵之理、之道,使得“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111)艺术作品要“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112)这要求艺术家纯任自然,“亡有所为,任运成象”。(113)“亡有所为”就是“无为”。如前所述,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无意(没有明显的主观意向)而为,这样才能超越自我,分有天地生气,所以清人张庚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114)

文章来源:《陶瓷学报》 网址: http://www.taocizz.cn/zonghexinwen/2002/0108/358.html



上一篇:陶瓷学报期刊分类(陶瓷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没有了

陶瓷学报投稿 | 陶瓷学报编辑部| 陶瓷学报版面费 | 陶瓷学报论文发表 | 陶瓷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陶瓷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