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关于山西金代黑瓷的若干思考

来源:陶瓷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例3:黑釉剔花小口坛,金代,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此坛小口短颈、鼓腹圈足造型,釉色乌黑发亮,剔刻技术纯熟,线条简练粗犷,具有浓厚地方风格,是大同窑黑釉中的精品。

例3:黑釉剔花小口坛,金代,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此坛小口短颈、鼓腹圈足造型,釉色乌黑发亮,剔刻技术纯熟,线条简练粗犷,具有浓厚地方风格,是大同窑黑釉中的精品。

山西省博物院馆藏黑瓷以宋、金两代数目较多,其中金代黑瓷数量最多,且器型和器类等更具有代表性,现特举例如下:

例2:黑铁锈花长颈瓶,金代,高28.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6厘米。1983年柳林县薛村出土。此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造型,为玉壶春瓶样式。创烧于北宋时期的玉壶春瓶是宋金时期常见的典型瓶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到宋金时期已为定窑、汝窑以及磁州窑等各地名窑普遍烧制。山西省馆藏的黑铁锈玉壶春瓶通体施黑釉,釉色均匀,成色稳定,腹部绘以铁锈色草叶纹装饰。草叶描绘上用笔简练概括,其独特之处在于将铁锈色的草叶浸染于黑釉之中,为人以自然天真的装饰美感,手法上颇具特色,外形比例适度,弧线匀称秀美,柔和典雅,应是金代山西地方黑瓷窑的精品之作。铁锈花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一种陶瓷装饰工艺,指在施好黑釉的坯体上用含氧化铁的斑花作着色剂描绘纹饰,经高温烧造,纹饰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效,也是山西黑瓷常用工艺之一。

山西省博物院内馆藏了相当数量的古代黑瓷器物,尤其以金代时期烧造者居多。黑瓷也称天目瓷,是由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体指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的呈色剂是铁元素,当黑瓷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达到5以上时,烧制出的瓷器釉面就会呈现黑色。金代时期,山西陶瓷窑口遍布全省且大都善于烧制黑釉瓷器,以浑源窑、怀仁窑、大同窑为代表,这些窑口所烧造的黑瓷,数量繁多,质量精良,装饰多样,其中更不乏许多造型优美,手法质朴,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精品。

例6:黑釉油滴碗,金代,出土于山西省朔州市。造型呈敛口圆唇,腹微鼓,圈足。通体施黑釉,碗内壁局部呈油滴状。油滴釉,创烧于宋代,指烧造时铁的氧化物富集于釉面,到冷却时就会析出晶体,形成银灰色的小圆点,形似油滴,故称油滴釉,是山西地方窑常用的烧制工艺之一。

例4:黑釉鸡腿瓶,金代,于1993年采集于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村的怀仁窑。因瓶身外形细长,上宽下窄形似鸡腿而得名。该瓶自肩部以下以泥条盘曲成型,瓶的肩部刻有文字:“都酒使司”。

一、中国古代黑瓷的历史沿革

关于山西金代黑瓷的若干思考

宋、金时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产,产量比较大,器型主要是碗,盘、罐、坛、枕等,以碗的产量最大,这与宋朝的”斗茶”司俗有关。该时期的黑瓷以黑色釉为基本装饰,经过特殊加工或窑变,形成很多种类。装饰手法灵活多样,例如:兔毫釉、油滴釉、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其中,北方常见黑釉剔花的工艺方法,多施于瓶、罐等的外壁。黑瓷装饰除以上几种外,还有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等。宋朝生产黑瓷的窑口很多,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质量最高。磁州窑系遍及到山西、河南一些地区,除白底黑花外,还有在白釉或黑釉上划花、剔刻及戳出珍珠地等手法。山西浑源、怀仁及大同等地窑口大都烧制黑瓷,其淳朴豪放的风格体现了北方民间瓷器特色。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建立在民间广泛烧造陶器的基础之上,烧造的瓷器也以其就地取材,风格淳朴,装饰粗犷为特色。

三、山西省博物院馆藏的几件山西金代黑瓷

山西以盛产黑釉瓷器著称。大同浑源窑所产黑瓷在唐代时已非常精美,可惜遗存较为少见,至金元时期,山西黑瓷的烧制就达到了遍及全省的规模。当时的黑釉剔花和黑釉铁锈花等装饰工艺独具特色,被称为山西瓷器品种的代表,并具备很高水平。元明清时期,山西黑瓷更是民间常用器皿之一,大者有瓮罐,小者有碗盏,器型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其整体特征表现为,大都出自民窑烧造,实用为主,兼重审美。具体艺术特征表现为:黑釉瓷胎体厚重,朴实耐用;材质上重就地取材且经济大方,釉层较厚,釉色温润;造型上自然淳朴;装饰手法上多粗犷简练,表现技法以剔花,划花为主,题材图案多以富有吉祥涵义的常见纹样为主,以写实为基础,结合器舞的造型特征进行表现发挥,且有浓厚的山西民间地方特色。

在夏商周“三代”以前的蒙昧时代,中国先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彩陶文化,因此,考古学上也将这一时期称为“彩陶时代”,主要以仰韶文化为代表。但在彩陶文化普及繁荣的时候,黑陶也渐渐初露端倪。如黄河流域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不仅烧成温度高,而且胎薄如蛋壳之“乌黑透亮”。无独有偶,在中国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现了品质较高的黑陶,这种南北呼应的现象,确切地表明中国陶器时代,黑陶也是一个重要的表征。东汉时期,浙江“越地”烧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东晋德清窑的黑瓷,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黑瓷的成熟期在两晋时期,在浙江杭州北面的德清窑,出土了成熟的黑瓷,造型主要以壶为主,在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发现了广泛使用痕迹。当南方德清窑黑瓷处在兴盛时期,北方也开始了黑釉瓷器的生产。至迟在东魏时期,北方的黑釉瓷器已经成熟。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

文章来源:《陶瓷学报》 网址: http://www.taocizz.cn/zonghexinwen/2022/0518/351.html



上一篇:山西博物院收藏部分金代瓷枕浅析
下一篇:景德镇陶瓷大学李明文:做学生找得到、想得起

陶瓷学报投稿 | 陶瓷学报编辑部| 陶瓷学报版面费 | 陶瓷学报论文发表 | 陶瓷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陶瓷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